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南方人事网 首页 职场充电 查看内容

职场上,这两种人最可惜

2019-3-29 17:46| 发布者: 小编| 评论: 0

摘要: 职场上,这两种人最可惜职场上,两种人最可惜:一种是整天忙得脚不着地,看起来忙得充实,忙得风风火火,实则焦头烂额、疲于应对。这种人可惜在,付出了很多时间,看起来做了很多工作,但却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反 ...
职场上,这两种人最可惜

职场上,两种人最可惜:
一种是整天忙得脚不着地,看起来忙得充实,忙得风风火火,实则焦头烂额、疲于应对。

这种人可惜在,付出了很多时间,看起来做了很多工作,但却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反思工作的价值,以及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
最后,老黄牛般地耕地,却都仅仅浮于表面,做了很多功,却都没干到点子上,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成果。

另一种,极为聪明,上手极快的天赋型选手,这种人有让人羡慕的智商,以及神奇的快速专注能力,但是往往这种聪明会局限于“小聪明”。

最后后劲不足,很容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专注度很高,但总是无法持续,于是,一样做不出突出的业绩。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深度工作》,里面给出了一个公式:
高质量的产出=时间*专注度

正好完美给出了以上提到的两种困境的解决路径。

做一个“双峰”的人

何为双峰,就是将自己的工作切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深度工作模式,一种是浮浅工作模式。

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以上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是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模式来应对。

比如,你是一个工程师,必须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干扰,专心做产品,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够创造出价值。

再比如,你是个某创业公司老板,你的工作则更多的需要浮浅工作,比如混圈子、找投资、吃饭喝酒各种应酬,但其实也同样在创造价值。

最佳的方式便是将两者结合,形成“双峰”模式,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完美结合,无缝切换。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所谓“双峰哲学”,追求将一个人的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注意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则并非首要目标。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作者格兰特就是一个双峰工作者。

他作为沃顿商学院的教授,面对满满的日程安排,采取了双峰哲学。

他按照学年,将所有的课程都集中到一个学期,其余时间则专注于科研、写作等深度工作。

在那些深度学期中,他再实施双峰法,每月选择两三次2-4天的禁欲生活,关上房门,为电子邮件设定自动回复,不受干扰地进行自己的研究。

时间维度:不能“掉链子”

我们先来解决时间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很著名的喜剧集《宋飞正传》,以一种半自传的形式讲了喜剧演员杰瑞宋飞的日常,有记者采访他,问他能否给年轻喜剧演员一些建议。

宋飞这么回答:
“成为优秀的喜剧演员就要创作出更好的笑话,而想要写出好笑话就要每天都写。”

宋飞有自己的一套特别的工作技巧:
他在墙上挂了一本日历,每天他写过笑话就在日历的那一天上划一个大大的红叉,当红叉越来越多之后,就会连成一条链子。

只需要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你会喜欢上看这条链子,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

有句话说:妓女不是有了性欲才接客,同样,工作也不是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做好的。

在保证专注度的基础上,一定要付出足够的时间。

经常有人问,我已经坚持跑步一周了,为什么还是没有瘦?

抱歉,先不说你跑步是不是足够科学,也不说你是不是保证健康饮食,但说你就跑了十天,就开始坚持不下去,急功近利,我想即使十天后你瘦下来了,也会很快在某一天崩溃之后再次反弹回去。

专注做某一件事很重要,但是如果足够的时间来保证,依然不可能有大成效。

就像“一万小时定律”一样,有些人以为找到了成功宝典,只要付出1万小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但其实,这一万小时要求的是“刻意学习”的一万小时,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10万小时又能怎样?

专注维度:要有“大手笔”,然后解决专注度的问题。

1956年,北师大教授黄药眠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批判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文章《论食利者的美学》,当然,这也招致了他后来的坎坷命运。

他在文章中,是这么描述灵感的:
灵感是指一个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作的对象的时候,他的一切能力和力量特殊紧张和高涨的那种状态。

我们总是说灵感,但是灵感迸发的关键,是我们真的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保持足够的专注力。

后来,他因为之前的一系列文章被划为you派,但却践行他对于写作的观点,坚持每天写作,他的短论集《面向生活的海洋》,就是在他受监护期间一条一条写出来的。

我们之前提到的老黄牛精神,当然值得赞赏,但如果总是左右周旋,疲于应付一些浮浅工作,势必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

而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专注力最容易被打破的时代,电脑、手机、互联网,你有没有动不动就要刷新一下邮箱,看看有没有新邮件,或者刷一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又或者工作到半路,看到一个弹窗,就跑去刷新闻,逛淘宝……

这些看起来细碎的时间,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的深度工作确实伤害极大。 

看起来,你只看了5分钟新闻,但是要想重新回到工作状态,则至少又要花费5分钟时间。

怎么办?

JK罗琳则教我们,要有大手笔。

当年,她埋头写最后一部《哈利波特》,因为万众期待,她压力山大,每天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室里写作,但是即使已经将外部干扰降到最低,她还是被一些不得不面对的家庭琐事所打扰。

有一天,她终于受不了了,就去一家五星级酒店,花了大价钱开一间房,在酒店写作。本来只想逃离一天的,结果写作过程异常顺利,于是她边长期在酒店写作,最后也顺利地完成了最后一本书籍。

当然,我们不可能像她一样,花大手笔把自己关到五星级酒店里,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大手笔地——
关掉手机、关闭网络、删除各种社交软件,总之,那些看起来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在我们深度工作时,都要试着关闭。
不要太高估自己的专注力,毕竟人的天性就不是专注的。

所以,要对自己够狠,要敢于下大手笔,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

敢于破釜沉舟的人,通常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最后,首尾呼应一下:

高质量的产生=时间*专注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