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会展中心附近的异木棉迎着阳光盛开,有轨电车从花丛下穿行。
未来广州地铁将向中山珠海延伸,还将建设新线路缓解3号线“拥堵”。昨日,2019中国(广州)城市轨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发布了《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广州和佛山拟建直达彼此中心区的轨道交通,广州的线路还要延伸到中山、珠海。至于3号线拥堵的问题,将通过在建的18号线、规划的广州大道线予以分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天研、吴阳煜 通讯员温美春
广东轨道交通领域穗企占主导地位
会上,广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规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200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轨道交通运营与维保领域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平台。
在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方面,要支持运营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相关工作。同时,鼓励设计施工企业开展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一体化以及现代有轨电车、市域快线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构建轨道交通产业载体方面,要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按照“零换乘、一体化”的目标,实现铁路主体工程、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同步立项、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一体化运营。
该负责人表示,轨道交通产业涵盖第二、第三产业,关联度强。广州市的轨道交通产业已经形成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覆盖。目前,在轨道交通各个细分领域,广州企业数量占据全省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尤其突出,占比达80%。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连通周边
会上,国家科技部轨道交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交通大学首席科学家贾利民接受了媒体采访。“像广州这么系统地提出城市轨道交通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和发展路径,在全球可能尚属首次。未来大湾区的建设,要将‘轨道上的广州’理念推广到大湾区。”
《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中谈到,广州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要实现“城际轨道公交化”,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运营模式。未来有望用统一制式、统一票务与周边城市,如东莞、中山、珠海,实现有轨交通互联,将来还可能囊括铁路交通。
贾利民认为:“技术上没有障碍,难点在于管理,需要体制机制上形成突破。”他同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率先于全国提供区域轨道交通运营的范式。”“广州地铁应该为塑造大湾区轨道交通做出应有贡献。”
根据报告,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以下目标: “3060”时空可达:实现广州市域“一主一副”双核心及其他组团中心到相邻市域枢纽间30分钟可达,广州市域“一主一副”双核心之间,以及核心与城市外围组团中心间30分钟互达,广州主城区及相邻区域中心60分钟互达。 55%的出行分担率:至2025年,实现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接近55%,远期占比实现80%。 75%线网覆盖率:至2025年,实现对广州市75%城市人口覆盖及85%就业岗位覆盖。 不超过2次换乘:至2025年,外围城区至主城区80%的轨道出行换乘不超过2次,主城区及临接地区90%的轨道出行换乘不超过2次。
未来广州地铁有哪些变化?
会上,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发布了《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丁建隆说,大湾区城市中,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总里程达1164公里,规划总里程近6000公里。
“要跳出广州,从大湾区的高度看广州,如何通过轨道交通服务市民、带动城市以及产业发展。”丁建隆说,“轨道走廊是稀缺资源,一个廊道可以跑高铁、城际、地铁,要思考彼此之间的融合,从湾区城际、区(市)域、地铁网络协同运输起步,向跨层级互联互通、跨城市一体化网络融合逐步迈进,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格局,实现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
“新一轮规划中,广州首先从成熟的广佛同城化入手,将实现广州与佛山中心区之间的轨道直达,采用同一制式、同一票务、同一技术。接下来,广州的轨道交通还计划延伸到中山、珠海,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
18号线、“广州大道线”解围3号线
丁建隆说:“如果只计算地铁(不含城际),上海、北京、广州的地铁通车里程已经位居世界前三。广州地铁开通线路478公里,本月以来的日均客流量已达930万,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的50%以上。”
如何缓解地铁拥挤现状,提升乘客出行的舒适感?
丁建隆说:“比如乘客普遍反映的地铁3号线,还是要在规划建设上增加供给,未来通过正在建设的18号线以及规划中的广州大道线解决。同时,要加强线路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好的疏散和集聚。此外,还要更准确预测客流,让运力与需求更匹配,采用新技术实时动态感知乘客数量,并为车上的乘客提供增值服务。”
“无感支付”——“刷脸”完成安检支付
丁建隆表示,广州地铁正构建“1+4”引领型智慧轨道交通。以票务服务为例,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础上,未来通过各类智能无感检测设备,捕捉乘客标签特征,结合乘客“画像”信息库,实现乘客“无感支付”,票务设备逐步虚拟化,全面实现乘客出行全过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精准判断乘客站内出行轨迹,后台自动完成系列票务操作。简而言之,未来搭地铁有望连羊城通、手机都不需要,智能设备通过人脸等外貌特征,直接识别出乘客身份。根据乘客提前录入的个人信息,以及过往出行记录,直接完成安检、支付,让乘客不需任何操作就能进站乘车。
“未来,随着车站管理的智慧化,减少设备,给市民乘客提供更多的候车空间。”丁建隆说。今年底,广州将建立“智慧地铁示范站”,以数据驱动实现智能化的服务、网络化的协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化的延伸。2025年,10条地铁新线达到智慧地铁第3等级,并启动已开通线路的智慧地铁升级;到2035年,广州地铁全线网将逐步提升为“智能感知、智能联动”的智慧地铁最高级别。
|